光大银行:“线上”突围
|虞南|2009-09-20
p>
p>
连续三次装不上网上银行的电子证书后,李坚急了。然后他找了科技部开发处的处长和一位工程师,但都以失败告终。
“如果我们几个都装不上,老百姓谁还能装上?”李坚当时是新成立的光大银行电子银行部总经理,此前任职科技部,做了8年的IT工作。
李坚意识到,新上马的电子银行部,在客户体验和易用性上,出了问题。
之后,光大银行推出了动态密码方式的网上银行专业版,客户无需安装软件,无需下载证书,即可享受安全易用的网银专业版服务。由此,光大电子银行开始全面突围,而突围的“利器”,被定义为“易用性体验最好”。
事实上,1999年,光大网上银行便上线了。
最初的电子银行,隶属于光大银行公司业务部,所以个人零售业务、电子支付等功能便非常弱,“因为它没有办法跨出自己的部门去操作”。李坚说,“其实,1999年推出电子银行,2000年就有了自助设备,2003年做客服中心,2004年有了门户网站,该有的有,就是缺少一个部门统一管理。”
转折在2007年到来。
根据艾瑞统计,截止到2005年底,个人网上银行用户已达3460万户,但光大银行此时却连电子支付问题都没解决。如果你在2007年用支付宝在淘宝上买东西,你会发现只有光大银行等两家银行的卡不能用于电子支付。
光大开始意识到,如果再不在电子银行发力,会极大地影响光大在整个行业的竞争力。
2007年3月,独立的光大电子银行部成立。在为所有电子渠道做出统一规划后,作为部门负责人,李坚需要找出自己差异化的定位。
易用性——在完善电子支付、购买股票、基金和国债等多种功能后,这最终成了光大电子银行的定位。
不过,差异化定位,和功能全面改进,并不一定能马上带来更多的用户。李坚的体会是,在功能全、服务好的基础上,有适当的市场推广,一旦形成好的品牌,才能有滚雪球般的效应。
贯穿光大银行统一“阳光”系列品牌形象之名的“E路阳光”电子银行品牌整合营销项目,便在2008年开始执行。
最早的一次亮相,是光大银行为期三天的“开放日”。
开放日选在3·15两个星期后,当时央视披露了网上银行安全受威胁。
“那时候,内部也有不同意见,毕竟其他银行都没有出面,最多发了内部安全通知,一旦出面,做得好是好机会,做得不好,则很可能惹火上身。”李坚说。但最终,向媒体和普通用户展示光大电子银行安全、功能和易用性的开放日,办得极其成功。
“巧劲”儿还不仅仅是这样一次单一的活动。
譬如,光大电子银行首家出来降低转账费率——手续费打三折;和支付宝在30多个城市开展独家合作,通过光大电子银行的后台缴纳各种公共事业费。在上海推出后10个月,便完成了130多万笔交易,达一亿多的金额。再譬如,在网上向全球征集广告创意。
这样的“巧劲”,和传统的广告投放相比,达到了“小活动、小投入、大传播”的效果。即使整合营销推出才半年,效果亦很明显。
截至8月底,光大电子银行对私客户数已突破160万,较年初增长75%,较去年同期增长143%;对公客户数达到4.3万,较年初增长34%,较去年同期增长87%。
责编:admin
转载请注明来源:光大银行:“线上”突围
噢!评论已关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