花万元送孩子戒网瘾 孩子回来后更讨厌父母
||2009-08-14
p>
p>
《要爱,不要魔兽世界》是美国喜剧中心频道成人动画连续剧《南方公园》中的一集,首播于2006年10月。该集对流行的网游“魔兽世界”引发的种种社会现象进行幽默讽刺。
故事中,四个孩子甘当练级“宅男”,最终打败了网游中的高手,而现实生活中却变得肥胖、迟钝、痤疮满面,成了彻头彻尾的“宅男”。
因为深刻揭露青少年迷恋网络的社会弊端,该剧获艾美奖提名。
在南宁某戒网瘾训练营中孩子递出“SOS”纸条后,病急乱投医的父母成了舆论谴责的对象,而要让中国父母和他们的孩子意识到:“要爱,不要魔鬼训练营”,到底有多难?
杭州一家长花费万元送孩子参加北京戒网瘾训练营
回来后,孩子更讨厌父母了
“不要把孩子送到那种地方去,孩子回来了,更恨我们。”徐铮(化名)的母亲打电话告诉记者,他的儿子到北京去接受军事化训练戒网瘾回来后,变本加厉地上网。“他在报复,我们也不知道该把他往哪里送了。”
记者开始搜索省内的网瘾戒除训练营,但没有找到。
在宁波,曾有全国首家网瘾康复中心,记者造访时发现,负责人已经退休。
北京训练营归来
儿子更恨她
杭州的14岁男孩徐铮,去年暑假去北京参加一个类似于广州戒除网瘾训练营的军训。一个月,学费上万。
从和同学聊天,到各种各样的QQ群、贴吧、网络论坛。徐铮的网友遍布各地,泡网上时间也越来越长。父母每次回家,他都在上网,有时候还会通宵,影响学习。
去年暑假,徐铮更加肆无忌惮地上网,父母说了两次不管用,把他送进了北京一家戒除网瘾训练营。
训练营里的一切都是军事化管理,没有电脑,不能用手机,徐铮每天5点起床跑步,吃早饭。
然后,他一整天都在训练走正步,立正姿势,午休的时候还要自己洗衣服。
终于出营了,可徐铮很记恨父母。
在他看来,父母说他有网瘾只是借口,他们根本不愿意也不想管他,图的是方便。
开学没多久,徐铮照旧上网。
浙一医院精神卫生科主任蔡巍说,许多孩子都是被家长带来咨询的,明显看出孩子和父母之间很对立,“他们有时当着我的面就吵起来了。有一次,一个孩子站在墙角,离他妈妈远远的,还一直在吼:‘我不愿意见到你!’”
浙江没有戒网瘾训练营
在宁波,曾有全国首家网瘾康复中心,负责人杨国栋已经退休。他说,来咨询的家长、孩子不多,因为孩子在这件事上十分抵触家长。
浙江大学有专门的网络成瘾研究中心。
p>
p>
杭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精神卫生所,有医生接诊青少年网瘾病例。
浙一医院精神卫生科,接待14岁以上的网瘾青少年咨询。
在联系这些医生、专家时,每个人都在力图纠正关于“网瘾”的说法。
杨国栋一直认为网瘾和毒瘾有类似的原理。有网瘾者一旦离开网络,也会出现如同毒瘾君子那样的抖手、出汗、心力不集中、食欲不振等症状。之所以这样,人脑中有一种分泌物能令人快乐,叫“多巴胺”。因为持续上网打乱人体原有平衡,促使不断寻找提高体内“多巴胺”的途径,从而上瘾。
浙江大学网络成瘾研究中心的戴珅懿博士说,研究中心曾对30例痴迷于网络游戏的青少年进行了诊断,其中仅3例确诊为 “网瘾”。
杭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精神卫生所的副主任医生曹日芳也认为,现在令家长头疼的问题,应该是孩子的“网络依赖”。
记者采访发现,我省还没有一个戒网瘾训练营。
3年只打网游不说话,医生说没病
3年前高中毕业后,“宅男”蒋锐(化名)每天一开眼,第一个动作就是打开显示屏。
为了在游戏里练级,他的电脑主机可以一周不关。
每天,母亲端着饭菜走进他房间,客厅里坐着无奈的父亲。安静的屋子里,回荡着网络游戏的厮杀声。
除此之外,蒋锐几乎连续3年没和家人说过话。
父母认为蒋锐病了,是网瘾,一定是网瘾!
去年上半年,一干亲戚强拖着蒋锐来到杭州疾控中心精神卫生所,找汪永光医生。
见到医生,父母泪声俱下地说着儿子的“病史”。
汪永光则一直打量着这个低着头,一言不发的男生。
父母离开后,汪永光问他:“你沉迷网络吗?”
“不觉得。”
“你觉得打网游很开心吗?”
“我早就对网络游戏厌倦了,但我只能从那里寻找快乐。”
“宅男”说出这句话时候,竟然哭了。
在他还是个“宅男”之前,经历了高考,成绩够上高职学校。
但父母认为蒋锐喜欢上网导致了考试的失败,没收了他的键盘和鼠标,并要求他复读。
蒋锐没有去父母指定的复读学校,重新买了鼠标和键盘。
最开始,父亲用拳头让他离开电脑。
蒋锐不肯,他说想要快乐生活,父亲给了他一巴掌。
从此以后,蒋锐只玩电脑,绝不开口。
听完这些,汪永光反而松了口气,这个孩子只是网络依赖,要尝试打破他和父母的僵局。
今年6月,蒋锐去门诊最后一次,他说,开始为自己的将来打算了。
专家说惩罚治网瘾,不是用暴力
转载请注明来源:花万元送孩子戒网瘾 孩子回来后更讨厌父母
相关文章
- 没有相关文章!
噢!评论已关闭。